“健康小屋”坚持“叁突出”的原则,即突出公益性、突出预防性、突出中西医结合,特别是普及中医知识。“她”免费为居民讲授慢性病防治知识,宣传健康生活理念,指导居民科学运动,使群众自主参与健康管理。
为使“健康小屋”真正发挥作用,我们科学合理制定“小屋”活动内容:
1、提供健康咨询和教育,进行健康指导和干预
“未病先防”是在现有国情基础上有效解决中国卫生问题的唯一选择。“健康小屋”陈列慢性病宣传手册,免费向群众发放;采取“大专家、小范围、面对面”的健康咨询和教育方式,医生与群众面对面互相问答,及时解决疑难问题;对群众进行慢性病防控的宣传教育,指导群众合理膳食、科学用药、适当运动,养成健康的生活式和习惯,把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;对百姓的生活方式进行有效干预和引导,改变传统的轻预防、重治疗观念,指导群众合理膳食、科学用药、适当运动,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,也大大提升了慢性病患者防控疾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真正实现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。
2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,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咨询
“健康小屋”配有简单的身体检测仪,如体重秤、血压计、听诊器、血糖仪等,前来参加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居民可以享受基础的免费体检;建立居民个人健康档案,详细记录身体各项观测指标,为居民进行健康风险评估,制定相应的健康理疗计划,并跟踪回访,力图发现经过健康教育和指导之后,居民在生活方式、健康观念上的变化,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身体和病征的变化,为后续研究积累资料和数据。
3、构建双向转诊平台,促进病源合理分流转诊
“小屋”通过健康宣讲、健康指导、健康咨询和建立健康档案等多种途径,了解辖区内居民的健康情况,进行早期筛查;医务人员以健康档案的形式对筛查对象进行随访登记、复诊,对诊查数据统计存档。发现已经是疾病患者的,则建议患者到医院就诊治疗,可以在基层解决的患者则留在基层医疗机构,不能解决的则转诊到二级以上医院,实行双向转诊,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病源的合理分流。发现是亚健康人群,则建议用中医理疗方式调养,通过食疗、药疗及运动疗法,以及采取合理膳食与科学运动,降低发病率,逐步实现“小病在社区,大病进医院,康复回社区”的诊疗保健格局。
“可解决多种医疗难题”的预期效果渐显
“健康小屋”设立后,居民选择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者逐步增多,信任度与满意度明显提升,还显现出了多重效果。
一是提高了居民慢性病防控意识。在对慢性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健康干预服务中,90%的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赖感增强,85%的人认为提高了健康知识,生活方
式、中医养生等“未病先防”常识需求增加。
二是基本医疗服务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更加规范。通过“健康小屋”的健康宣教和指导,辖区居民的健康观念正在逐渐改变。他们对健康档案的关注度增强,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认知度、主动参与配合明显改善。这也为基本医疗服务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三是促进合理用药,降低了群众的经济负担。随着居民生活理念和方式逐渐改善,对疾病知识、慢性病防控知识的不断积淀,健康生活方式的逐渐形成,居民在日常保健、合理用药等方面也在悄然产生变化,降低了家庭经济负担。
四是搭建医患沟通平台,营造和谐就医环境。专家对基层医护人员起到了传、帮、带的作用,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。专家的名望吸引了患者,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和床位使用率明显提升,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,效益也随之不断提高。“大专家、小范围、面对面”的就医方式,拉近了医生与患者的距离,让患者和专家近距离、无障碍地相互沟通,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,缓解了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。一些患者主动在社区就诊,缓解了上级医院的压力。“健康小屋”落户基层、送医上门,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的水平,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,使患者就医选择逐渐合理,缓解了与大医院就诊率之间的差距。“健康小屋”的专家效应使社区及周边群众慕名而来,并选择在基层医疗单位就医,使基层医疗机构接诊病患数量趋于动态平衡。
五是为“治未病”打下坚实基础。“健康小屋”把群众的健康放在首位,在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,从医疗设备、教具购置,到专家授课、医护人员提供咨询和服务,全部由“健康小屋”创建单位和小屋驻地的医疗机构、卫生主管部门免费提供。“健康小屋”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,使他们乐于接受健康教育和指导,医患交流畅通,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,为“治未病”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六是化对立为统一是工作的基本方式。“健康小屋”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,关注病患,加强与病患的沟通,确立相互之间的信任,把医患矛盾对立转化为医患合作。“健康小屋”通过健康宣教,强调医生的引导和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,医生和患者共同参与到疾病的控制和理疗中,使患者的知情权、主动权得到极大彰显;其次,患者与医生合作,主动关注自身健康,逐渐降低了发病率,延缓了慢性病的发展速度,提升了健康水平,也降低了药费支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