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花传媒原创mv在线看

中医体质辨识仪六字诀的研究

 
  中医体质辨识仪厂家认为,六字诀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梁代陶弘景所着《养性延命录》中。陶弘景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,同时也是着名的中医学家。《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》中记载:“纳气有一,吐气有六。纳气一者,谓吸也;吐气六者,谓吹、呼、唏、呵、嘘、晒,皆出气也。……委曲治病。


  吹以去热,呼以去风,唏以去烦,呵以下气,嘘以散寒,咽以解极。”同时指出:“心脏病者,体街冷热,吹呼二气出之;肺脏病者,胸膈胀满,嘘气出之;脾脏病者,体上游风习习,身痒痛闷,啼气出之;肝脏病者,眼疼愁忧不乐,呵气出之。”这些记载即后世“六字诀”或“六字气诀”的起源。陶弘景之后,历代都有对于六字诀的记述,尤其在六字诀的方法理论及应用上有不少发展与补充。


 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:隋代佛教天台宗高僧在其《童蒙止观》中将六字诀用于怫学坐禅止观法门;唐代着名医学家孙思邈在《备急金要方》中对陶氏六字诀的吐纳法进行了发挥,“大呼结合细呼”;唐代道教学者在其《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泄图》中,改变了六字与五脏的配合方式,改肺“嘘”为肺“改心“呼”为心“呵”,改肝“呵”为肝“嘘”,改脾“唏”为脾“呼”,改肾“哂为肾“吹”,另增胆“嘻”之法。


  从现有文献来看,明代以前的六字诀不配合肢休动作,只是单纯的吐纳功夫。明代以后,六字诀开始有了肢体动作,将吐纳与导引结合起来。例如,胡文焕的《类修要诀》和高濂的《遵生八隻》等着述中都有《桂病延年六字法》总诀的记载:“肝若嘘时目睁精(精同睛),肺知哂气手双孽,心呵顶上连叉手,肾吹抱取膝头平,脾病呼时须撮口,二焦客热卧嘻宁。”